学点心理学(1)夫妻交往模式解析

    在社会心理学范畴内,根据1957年美国人伯恩提出的“交往分析”理论架构所发展起来的婚姻交往的“成人—父母—儿童”理论,把婚姻中夫妻的交往方式分为儿童、父母和成人三种。根据这一理论,夫妻双方扮演的角色也可以分为三类,即成人、父母和子女。由于个人扮演的具体角色不同,一般可以形成三种关系模式:成人—成人模式、父母—儿童模式、儿童—儿童模式。
   “成人—成人”模式是健康的夫妻交往模式。夫妻双方保持各自人格的独立性,从不过多地相互干涉;他们具有对行为负责的精神,但从不包办代替;他们注意维持和发展相互的情感,但并不认为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这种交往模式会不断地给他们的婚姻增加新内容,为他们的情感发展注入活力。

   “父母—儿童”模式中,夫妻一方为父母,另一方为子女,双方以这样的角色进行交往。形式上会表现为“母—子”型或“父—女”型。扮演儿童角色者需要并接受对方给自己以父母般的关照和爱护,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依赖性,并且缺乏责任心;扮演父母角色者也愿意给对方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全面照料和庇护,从中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严格说,这种交往模式是在病态心理情结基础上形成的。在婚后一段时期内,他们的婚姻关系可以保持稳定。但随着时间延长,双方中的某一方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厌烦,因为这种关系缺乏积极的相互作用。扮演父母的一方由于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会感到越来越累,他(她)需要的是一个妻子(丈夫),而不是一个女儿(儿子),如果有了孩子后,就会更加感到累,因为要照顾两个孩子。如果扮演子女的一方改变,面对另一方有如父母般的照顾和管理将会产生窒息感,并感到失去了自己的爱情。这种婚姻交往模式如果不作出改变,要想长久是相当困难的。
   “儿童—儿童”模式是婚姻最不稳定的夫妻交往模式。双方都扮演儿童角色,都希望对方照顾自己。既不对别人负责,又不想对自己负任何责任。他们处理夫妻间的每件事,内在的需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欢乐,而不考虑对方的感觉,还常常意气用事。他们容易冲动,做事不考虑后果。他们享乐倾向严重,不愿努力进取。因此,这种交往模式中的夫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和困难,未来也令人担忧。
    依照上述关于婚姻、家庭的理论可以看到,夫妻婚内的交往模式直接影响着婚姻的质量和稳定性。不同的人有着自己不同的爱的内容,也固守着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以此来满足自己意识深层的需求。当内心需求被满足并逐渐对当下的交往模式感到厌烦的时候,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危机出现,于是夫妻中的一方开始调整关系;如另一方不能适应调整,仍然固守在原有的角色定位上,婚姻必定会出现危机。

  

关注我们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35-3663-668

 

 

Copyright © 2015 - 201611 秦皇岛点津心理 冀ICP备18029711号-2 冀公网安备 13030202003289号制作维护:晨曦传媒

回到顶部 免费咨询 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