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津心理教育系列——子之过,谁之错?


近些年来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愈发严重,原本应该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年纪,却显得没精打采,郁郁寡欢,不和父母说话。或者是做出更加过激的行为:辍学,打架,沉迷网络、手机,经常与父母吵架等等

这些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孩子如此的“不同寻常”?

其实这些“反常”现象的根源在于父母,或者说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

在点津心理中心16年的案例中,大体可以把父母分为两类:

一类是“溺爱型”父母,这类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好吃好穿的供着,要什么都给孩子盼着孩子好。结果过度的溺爱会导致孩子丧失独立性,溺爱剥夺了孩子动手做事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二类是“严格型”父母,这类父母大多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因此对待孩子也是要求高,要求每件事都好。比如:有劲儿全往孩子身上使,“全陪妈妈”逼儿子成“少白头”“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知识分子要求孩子更上一层楼;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往往性格内向,易怒,暴躁,对外界悲观,不容易与人相处等等。

其实,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最终的目标无非是两个:第一是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发现每个人在某个方面的优势;第二就是让孩子在相关领域把自身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这就需要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去耐心的发现孩子的潜能,并提供发挥潜能的条件和平台。


所以,点津心理中心建议所有家长:


1. 给孩子空间

付洪江老师说,特别不爱听孩子们说“我是个孝顺的孩子”。什么是孝顺呢?一方面,孝顺意味着尊重父母。但很多情况下,孝顺的意思是“什么都听父母的”。

但父母的意见就很对,很成熟吗?付洪江老师不这么认为。说,其实,父母怄起气来常和孩子一样,缺乏理性,总是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要求

付洪江老师说,如果父母包办孩子的成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决定,那么,孩子就学不会自己做决定,就学不会果断和思考。父母只有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发展出完整的独立人格。

2.多鼓励孩子

点津心理中心倡议:不要评价你的孩子“聪明”,而要鼓励他从错误中学习、乐于接受挑战,并喜爱学习的过程,无论结果如何。鼓励是一门艺术。要想孩子获得自己成长的动力,一定离不开鼓励。每个孩子都有向上的力量,鼓励往往是激发一个孩子上进的最好方式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我们爱植物,不忘定时浇水;我们爱孩子,也不必吝惜鼓励。要知道,孩子的成长之路上,父母的鼓励是他们前行最坚定的力量。

3.不批评孩子

批评是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感,并进一步会阻碍孩子犯错的动力。因为每一次犯错,都是孩子学习、探索、成长的机会。

其实,通过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引导,孩子建立了自我评价的标准,他觉得桌子乱影响了就餐这件事,所以才会有主动去收拾的动力,这是来源于孩子内心的需求,并非父母的批评和意愿。

4.不溺爱孩子


因为溺爱,孩子从小就习惯了让其他人围绕着自己转,让他们心中只有自己,难以理解和考虑他人的感受,表现出现就是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只想肆意而为。

 他们习惯了愿望立即得到满足,他们没有学会:愿望的满足需要时间,而且得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我要,我立即要”成了他们的习惯,因此表现得比较任性。而这种无法延迟满足的心理也导致他们容易沉溺于电子游戏,或容易被社会上“投机取巧”的人蛊惑。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表面上看很强大,父母家人都无法与他抗衡,管不了他,老师学校也教育不了他。但实际上他们内心却是依赖的、自卑的,因为他们从未独立过,因此必须和其他人粘着,必须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在乎才能感到自己有价值。

5.家长要主动示弱

做为父母一定要知道,与孩子战斗到最后,失败的往往都是父母!而父母更明智的做法是:给予孩子宽松与包容的空间,对他们的“怪异行为”保持好奇的态度,父母学会适当的示弱并让步。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接纳,他们就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逆反的动力自然就会停止。当重新与父母建立起亲密关系,才能对父母产生信任感,自然就能接纳父母对他们的建议。所以:“无论孩子是怎样的,我们都爱他”!这一信念是对所有父母的最大挑战!

6.不控制孩子


过度的控制,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伤害?

抑郁

被过度控制的孩子,或多或少心理会有一点抑郁。而更严重的抑郁,真的会自杀。Ta想杀死的不是Ta自己,而是Ta父母的孩子。这种对父母的愤怒,指向了自己,最后演变成自杀。

怯懦

过度控制孩子会使他丧失自己做决定,并承担后果的能力。对于他们来说,也会感到矛盾,一方面想要走出去舒适圈,去自由探索这个世界,但是另一方面,待在父母给营造的舒适圈里,又很安全。

强迫

与抑郁相反的一个极端,是强迫。与抑郁不同的是,他们认同了父母的控制。

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即便是脱离了原生家庭,父母已经无法控制他们了,他们却已经内化了父母的控制,自己控制自己。他们往往对自己有高要求,高标准,一旦感觉失控就会陷入过度的焦虑,以强迫的行为或思维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7.少说孩子

这其实跟少批评孩子差不多,但少说孩子也包括孩子自己一做事就捞叨孩子,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判断,做错也没关系,家长只观察不上手帮孩子,不嘴上指导孩子,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8.家长对孩子要放权

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是发生权力之争,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孩子可能会有几种应对方式。

第一种,在和父母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学会压抑自己的需求,主动找父母和解。

这貌似好事,但代价可能是,孩子的独立人格和情感需求被一次次打压,变得依赖、没有主见,顺从权威。

第二种,孩子大哭大闹,逼迫父母妥协。

如果父母妥协了,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下次孩子还会用这种方式来赢得“战争”。如果父母下一次不妥协,那就加大力度,哭闹升级。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忽视规则秩序,唯我独尊,认为这个世界就是围绕自己转的。

第三种,陷入僵持状态,隐性反抗,曲线救国。

当他发现这么做有效,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他可能会用新的刺激来迫使父母妥协,比如离家出走,比如不吃不喝,让你着急上火,忧心忡忡,看你妥协不妥协。

总之,权力之争没有赢家,两败俱伤。

总之,就像杜江在《爸爸去哪儿》送给嗯哼一段话: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

 

你教育的孩子,终究不可能成为你想象的样子。

他只会成长为他眼中希望中的样子。

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问题,或者您的父母对您的教育方式是您很不舒服,欢迎大家来到点津心理中心,我们有着超过16年的解决教育问题经验,我们不能保证所有问题都解决,但我们至少可以提供给您一个思路。

 

 

 

 

 

 

 

  

关注我们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35-3663-668

 

 

Copyright © 2015 - 201611 秦皇岛点津心理 冀ICP备18029711号-2 冀公网安备 13030202003289号制作维护:晨曦传媒

回到顶部 免费咨询 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