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忧伤——男孩跳桥身亡事件


17岁男孩在上海大桥跳桥自杀的那晚,他的母亲双膝跪地的猛然痛哭。5秒钟令人扼腕叹息的镜头里,孩子从坐在打双闪的车里接受指责,到推开车门径直跑去跳落桥下,中间无半点犹豫。是什么,封锁了最后一丝后悔的空间。母亲何曾想过自己一如既往的坚决管教,却被敌意的灰色蒙蔽,最终孩子的内心冰冷彻骨。给我们留下决绝背影的一瞬,结束了多少段与快乐时光失之交臂的纠葛。

17年的岁月,输给了短短的5秒钟,冲动的惩罚将母亲对于孩子一贯的完美诉求久久埋葬。如果还有然后,无论他30岁时觉得17岁的这个坎多么的不值一提,他也无法淡忘年少时血气方刚的片片往事糅杂了多少父母的期望和嗔责,那是种带有“语言暴力”的贬低,动不动就拿自己和班上的其它同学比较,你得拿“高分”,得“有主见”,得“有出息”,着实“想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青草”,这种教育方式无益于剥削。


每一次,稚嫩脆弱的心灵萌动,即将蓄势待发,却发现亲子的能量传输通道渐渐瘀滞,家不再是温暖的港湾,落日余晖下,爱的滋养和供给也无法给褪色的天空添一抹晚霞的瑰丽,孩子就只能将那份热忱留在内心,留给夜空。

在内心里,堆落着的每个自卑的情结已被悄悄拾起,天真聪明的他将它们幻化成美丽的音符,奏响只属于浩瀚星空的乐章,没错,就是这理想化,充满玄幻色彩的星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自由的高低起伏而不超出“懂事”的界限,亦能熟练的敲打出音律节拍配合父母制定的原则。青春被剥削的痛楚,只有孩子自己承受,消化不了的,仿佛只能“幻化”。

慢慢地,他习惯做父母眼中“懂事”的孩子,不会无理取闹,也不会撒娇耍俏,头上的光环在习惯了被大人们误视为成人的眼神里影影绰绰,可他依旧是个孩子,也像每个渴望成功的少年一样,需要来自父母的鼓励方能扬起自信的船帆。


现在,那些难以承受语言暴力的孩子们,辍学,沉迷手机网络,抑郁的现象,屡见不鲜,是时候驱散“中国式”家庭教育的阴霾了。

做父母的别自私,要想孩子懂事,自己也要“懂事”懂得用同理心接纳孩子,毕竟想要在生活挫败的课堂里来一次华丽的转身,孩子们需要教育和反思。而这,少不了来自父母爱的积淀和包容的怀抱。所以,请放下身子,用17岁孩子能懂得方式讲述或许他们30岁才能懂得道理。

不要用爱来绑架孩子,逼着孩子学习不喜欢的专业,干着不喜欢的工作,过着不喜欢的生活。这是一种可怕的裹挟。无数的“这都是为了你好”,通通都是以爱之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而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被迫接受的孩子们,没有主见,遇事优柔寡断,难以适应社会的节奏......这时,你们用什么来偿还孩子们所失去的?

就像心理学家科胡特所说的: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请给予亲子关系以柔克刚的张力,即坚决,不要敌意和我爱你,不强迫你我想要的,帮助你获得你想要的。的适度放手的爱,爱,不绑架。


如果您和您的孩子沟通不好,或者您的孩子有沉迷网络,手机,辍学等其它问题,可以联系我们点津心理中心,我们有16年的干预经验和上万个成功的案例,有专业的服务和温馨的环境来帮助您,欢迎拨打电话:0335-3663668  13081887885.

用爱浇灌,用心呵护——点津心理

 

 

  

关注我们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35-3663-668

 

 

Copyright © 2015 - 201611 秦皇岛点津心理 冀ICP备18029711号-2 冀公网安备 13030202003289号制作维护:晨曦传媒

回到顶部 免费咨询 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