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后的心理危机

网络背后的心理危机

网络背后的心理危机

        近年来,随着网络而发展和网民群体的壮大,网络已全方位的融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网络暴力随之应运而生,逐渐成为理论界,网络媒体以及国家网络主管部门等重视的新问题。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并不断地挑战社会既有行为规范与道德价值观念。

        自网络暴力问题出现以来,屡屡发生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让人对它不可忽视。人们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但是,对于网络暴力的定义,至今还是非常模糊,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论。现在普遍认为网络暴力是指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对一定的人物、事物进行谩骂、抨击、侮辱、诽谤等进行攻击,并对当事人的隐私权、人身安全权及其正常生活造成威胁或某种不良影响的行为。

        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然后导致线上甚至线下更加激烈的辱骂和攻击。究竟是什么原因或者究竟是哪些因素的合力造成了网民如此不冷静,非理性的表现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网络的匿名、虚拟性等特征为网络暴力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在网络传播中,人们所处的传播情景是虚拟的,网民是以匿名的身份发表言论,他们是“无名的大多数”现实生活中本该遵守的规范和约束在网络传播中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网民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风险趋近于零。网民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将大大降低。他们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并在情感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当受事件刺激时,许多网民处于非理性状态。他们迫不及待地抨击当事方,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表示不满和愤怒。当越来越多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隶属于联盟时,就会发生网络暴力。


        2、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的内在原因

        “人肉搜索”不仅在舆论监督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也暴露出侵犯隐私权、影响当事人正常学习生活等弊病,它利用人问人,人寻人的人际交往方式,不断更新当事人的信息,为网络舆论提供一种新的资料,促进网络舆论高于另一波,使形势发展到 这种无法控制的局面,最终导致网络暴力的形成。

        那么“网络暴力”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1、社会各界应加强社会性的网络防范意识教育与防范技术普及;加强宣传,引导网民以积极介入公共生活之善,替换偷窥隐私、口诛私刑之恶。

        2、政府应加强网络跟踪和监控工作,探索和完善实名上网等确认身份制度,实行公民网络行为的预警制度。

        3、完善法律制度。我国法律在对于与互联网有关的立法方面严重滞后,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新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民和网站的行为。

        4、网络媒体应该正确选择报道角度和取向,营造出一个具有理性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和人文情怀的网络舆论氛围。同时还应加大对网站的监管力度,建立责任追究制,以净化网络暴力发生的平台。

        5、受害者应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采取积极态度回应:道歉,澄清,或是求助;为预防成为网络暴力的攻击目标,防患于未然,个体应修身养性,严格用道德和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坚持原则、保持个性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与人结怨,尽管再高明的处世艺术家都很难面面俱到,但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成为每个公民的人生目标之一。

        网络暴力时隐时现,任何关注的话题都可能在互联网上引起风暴。 我们无法预测下一场风暴何时开始,但我们应该相信,只有当行为人自身的行为受到某些约束时,“网络暴力”才能最终消失。

        在这里点津心理中心全体员工祝愿大家每天都有好心情!

  

关注我们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35-3663-668

 

 

Copyright © 2015 - 201611 秦皇岛点津心理 冀ICP备18029711号-2 冀公网安备 13030202003289号制作维护:晨曦传媒

回到顶部 免费咨询 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