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成长——关于孩子入学的心理调适

适 应 与 成 长
——关于孩子入学的心理调适
付洪江

  几个月前的高考和中考,让广大家长和孩子们感到身心疲惫,好在一个假期的休整,孩子们终于踏入了期盼已久的校园。新的环境,新的面孔,新的起点,孩子们将在这里开始编织他们心中的梦想,展开自己人生的旅途。而就在这一刻,如何协助孩子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这样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历年的开学初期,都会有一些孩子因为对学校适应困难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轻者出现一段时间的情绪波动,重者将面临转学、休学或退学等问题,让我们的家长无所适从。究其原因何在?

1 高期望造成的失落感
  青少年正值人生充满幻想的阶段,绝大多数孩子在这个年龄对生活的挫败和挑战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新环境的定位也被自己内心憧憬的光环所笼罩,入学初期就会发现新环境和自己内心所想像的情况不一致,随之而来的失望感油然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注意力的转移,孩子会慢慢接受这个环境,逐步稳定下来,当然也有因为不能接纳这种心理上的落差感而不堪重负败下阵来的孩子。

2 对母校同伴的留恋和结识新朋友的焦虑和恐惧
  绝大多数孩子在原来的母校经过几年的磨合,已经建立起一个自己的人际圈子,有自己的心理支撑系统,心里话可以向这些同伴或师长沟通。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环境,会感到内心的空虚与失落,对结识新同伴有焦虑和恐惧,还不能走出原来的心理模式,甚至希望自己原来要好的同伴来到这所学校和自己一起学习成长。这又给结识新的同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孩子希望别人首先对自己表示友好,自己才敢作出回应,其他同学也同样有类似感觉,希望能够一下子找到原来和同伴相处的好感觉。


3 对新的教学方法的适应
  面对新的老师,新的教学方法,让孩子感到调整困难,孩子已经对原来的教学方法和讲课进度比较适应和接受,但随着年龄的成长,学习阶段的不同,在教学方法上本身就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让孩子感觉到教学进度太快跟不上,还没听明白就已经进入下一环节了。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让孩子感到焦虑和紧张。


4 对新学校规章制度的适应问题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相关管理制度,尤其是那些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在开学初期更是比较严格的实施与落实。有些孩子在进入校园初期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已经感到种种不适应,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一旦这样的情绪被激发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对头发长短的要求问题,着装的问题,作息制度问题等等,都有可能成为这些孩子对学校不适应的理由。


5离开自己的父母,自己独闯天下。
   有的孩子入学后会住校,甚至远离父母独自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打破了在家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模式,一切靠自己,学着自己“理财”,学着计划支配自己的生活费用,学着自己整理衣物,自己规划自己的业余时间等等,如果孩子在之前没有一定程度的锻炼就会感到应对困难。这时就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有多重要,甚至经常想家,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情绪。

  积极应对,教会孩子不要逃避困难。
  我们的成长就像一次次的冒险,这种冒险就像是从悬崖上跳下去,一边往下落一边长出翅膀。很多人不敢往下跳,所以永远也长不出翅膀。当孩子在入学初期出现适应困难时候,作为家长首先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孩子能够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在顺畅表达内心困扰的前提下,帮助孩子理清自己的思路,寻找积极地应对策略,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其实每个人在困难面前,之所以逃避,就是因为当事人感觉到未来不确定、资源有限或孤立无援。如果广大家长能够用心体会孩子的心境,真正给孩子注入积极地心理能量,让孩子看到希望和未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资源和力量,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家长的支持和爱护,鼓励孩子不再为失败找借口,而要为成功找方法,你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当然有些孩子在开学时出现的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可能在问题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问题。这时我们就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适应与成长是人生不变的主题。
  纵观以上种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适应不良的孩子,不但有对原有生活模式的依恋与固着问题,也有对新环境的适应与调整困难问题。这和孩子的基础心境以及之前的锻炼和准备有关。前者重在心理状态的准备,后者重在行为能力的培养。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重在独立意识与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积极做好应对生活挑战的准备。在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教会孩子如何与自己、他人和环境相处。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聚合,都是为了能够在一起,但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只有能够分离,而且分离的越彻底,爱就越成功,这种爱就是亲子之间的爱。

  我们要相信每一个人都要经历分离与适应,这是生命成长的机会,而且也都一定能够战胜它挑战成功,往往是父母自身的分离焦虑造成孩子成长的困难,父母也要做好分离的准备与训练,孩子在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已经为分离跃跃欲试,我们也要承认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积极意义。总之,适应与成长是人生不变的主题。

  

关注我们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35-3663-668

 

 

Copyright © 2015 - 201611 秦皇岛点津心理 冀ICP备18029711号-2 冀公网安备 13030202003289号制作维护:晨曦传媒

回到顶部 免费咨询 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