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春期孩子父母的七条建议

逆反并非孩子独享的,其实成年人也有,之所以我们不理解孩子,是因为我们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问题,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这样以来你怎么可能得到孩子想要的答案。没有平等的对话哪来真正的了解,父母应该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跟孩子成为朋友,这说着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父母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觉得自己是“老子”。也许,你会觉得和同龄人相处很容易,但和孩子相处却很困难,因为你和朋友同龄人有共同的话题,而与孩子你还没有找到共同的话题和兴趣,要求孩子学习,并不是让父母停止学习,孩子的兴趣,父母也需要了解,这是搭建共同话题的平台。
       对待孩子的逆反,给你几条建议:
      建议一: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
        有一次他受邀到武汉大学演讲,一上讲台,就拎出一只还在“喔喔”叫的公鸡。并掏出一把米往公鸡的嘴里塞,公鸡拼命挣扎,一粒米也不肯吃。但陶先生一放开手,恢复了自由的公鸡扑哧了几下翅膀,自己吃起了米来。
       在听众一头雾水之际,陶行知从容不迫地说道:“我以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强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便学也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很多!”
       父母应该懂得强迫孩子学习效果并不好,填鸭式的教育更是效率很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总是吝啬你的言语,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心甘情愿的去做,比强迫要好。
       建议二:懂得“南风效应”。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南风效应”,说的是寒冷的北风与温暖的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试一下:看看谁先能把行人的大衣吹落。于是,北风呼呼地向行人猛烈地刮,可是,行人却把衣服越裹越紧,任它怎样狂刮也无济于事,未能吹落行人的大衣。而南风则不然,只是饱含着温情,轻轻地吹拂着那个行路人,行人越走越热,不一会儿就热得自觉脱掉了大衣;轻易地获得了比赛的胜利。
       正所谓“感人心者,莫乎情”,温和的对待孩子比冷酷严厉更能收到成效。这要求你在鼓励孩子时,要真诚不要虚情假意,“南风”要长“吹”不要浅尝辄止。
       建议三:学会宽容。说实话,父母经常要求孩子体谅父母,宽容父母,却不知道自己也不太宽容孩子,宽容别人。你是孩子的榜样,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不仅要对孩子宽容,更要对别人宽容,如果仅仅是对孩子宽容,而对别人是另一种做法,你的孩子也许不会对你宽容。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越战归来的士兵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他的。”不过儿子又继续说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中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儿子,我很遗撼,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 ,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的残疾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这样让他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的。”接着,儿子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知他们自己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于是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并在警方带领之下到停尸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没错,但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建议四:学会理解孩子。正如孩子了解你的过程,在你对孩子发表任何看法之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下,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这么做后会有什么感受,他期望别人怎么看他,他想从所做的事情中获得什么。尽量多抽出些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尝试着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尝试着做孩子的朋友。
       建议五:学会克制自己冲动的情绪,不要使冲突加剧。别忘了你是成年人,是孩子的父母,不要过多的苛责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在冲突面前你是榜样,你是首先要做出调整的人。
       建议六:一旦孩子表现出合作与变通时,要给予他正面的表扬和鼓励。表扬和鼓励的是孩子的行为,是过程,要让孩子知道哪些地方做的好,因为什么被表扬和鼓励。
       建议七:请尊重孩子的成长。作为家长你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让孩子也参与家庭的管理;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关注我们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35-3663-668

 

 

Copyright © 2015 - 201611 秦皇岛点津心理 冀ICP备18029711号-2 冀公网安备 13030202003289号制作维护:晨曦传媒

回到顶部 免费咨询 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