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因为一场劫难,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从无忧无虑的快乐一下子过渡到对生命的思考时,我发现我长大了……这是一种被迫的长大,甚至不需要过渡。因为,只有接受!就像不管我喜不喜欢那一辆轮椅、那一对拐、那一副假肢一样,它们都会永久地闯入我的生命一样……”

  5月12日,汶川地震4周年,我读到了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一条腿的女孩李月的这段日记。地震发生后,李月被倒塌的校舍压在废墟中70多个小时,一个当时只有11岁的小女孩,被困在死难同学尸体堆中,却始终不愿放弃生命,她对生的渴望以及对活下去的勇气让人感动。

  灾难暴露生命的脆弱。在洪水来袭时,在高温炙烤下,在大地的震颤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倏忽而逝。而正因为此才更凸显生命的珍贵。灾难中那一个个“不轻言放弃”的生命,那一次次“不计一切代价”的搜救,都阐释着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感动之余,不免联想上周本报《法治》版讨论的关于“学生拒绝剪短发跳楼自杀谁是推手”的问题,在那里我们讨论更多的是法治问题,那么这里,我想说的是关于生命的教育问题。一个花季少女,就因为不能接受“必须剪短发”的校规而拿自己的生命去抗争,未免太草率,太缺乏承受力,太没有责任感,也太不懂得敬畏生命。而像这样轻易放弃生命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对于已逝的生命我们不愿再过多苛责,但是我们却不能不问,是谁偷了孩子们的心理承受力、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如今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培养着怎样的孩子?一个连“剪短发”这样一点点心理承受能力都没有的孩子,即便不跳楼自杀,将来走上社会又怎么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

  如今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分强调学习成绩,似乎只要学习成绩一流,就能有好出路,却很少关注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独立性、感恩之心、同情之心、抗挫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家长和老师看重的只有成绩,却很少关心孩子内心的感受。学校和家长过多关注的是能替孩子尽量多地做什么,好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集中精力学习,却很少告诉孩子们生命的意义,活着的重要。

  现在的孩子,有多少人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不仅无权轻易放弃,而且有责任好好珍惜。有很多珍贵的东西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宝贵的生命,但这些东西永远不包括苦难与挫折!人生就是一杯百味的鸡尾酒,我们不应只尝了一口就将它丢弃。

  敬畏生命是我们的责任,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道家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老子提出“重身惜生”的思想。孔子在自家马厩失火后,问的也是“伤人乎”,而“不问马”。当代思想家、诺贝尔奖得主史怀泽在他的著作里写道:“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或许,我们对孩子们关于善恶的讲解应该从对生命的尊重开始。 

  

关注我们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35-3663-668

 

 

Copyright © 2015 - 201611 秦皇岛点津心理 冀ICP备18029711号-2 冀公网安备 13030202003289号制作维护:晨曦传媒

回到顶部 免费咨询 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