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内心有空洞? 我曾在机场上看过这么一幕,妈妈拿着水对大概6岁的孩子说“宝贝你渴了”。孩子说,我不渴。妈妈坚持说“不,你渴了”;孩子坚持说,我不渴。双方僵持了一分钟后,孩子屈服了,喝了水。 老师,你好!我是在微博上与老师结缘的,看到你不辞辛苦地为那么多的人答疑解惑,而我也在刷博中明白了些许。而我今天想问老师的是:如何减轻自己对食物的依赖?我其实也并不能确定自己对食物是否是真正的依赖或是什么,我举个例子,让作为旁观者的老师来看看。 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吃粽子,有素馅也有肉馅,我喜欢吃素馅,当我把我的吃完了,而朋友们也不喜欢吃肉馅,想要将粽子扔掉时,我觉得好可惜,就自己吃掉了。其实当时的我并不喜欢吃肉的,可是我觉得可惜,进垃圾桶还不如进我的肚子。 这样的例子发生了很多,有时候甚至是撑得不行了,还是要吃,还是觉得扔掉好可惜。然而吃多身体难过,就会很厌恶自己,责备自己,明明知道吃多了很难受为什么还是要不停的吃? 然后就是挫败感,难过沮丧。这两天突然意识到,我害怕将食物扔进垃圾桶浪费掉,可是我好像是把自己的胃当做了垃圾桶。当我在给老师写信的同时,我突然想到我的妈妈,她们的年代食物匮乏,而我小时侯家里也比较穷,“不能浪费粮食”好像是妈妈一直教育我和弟弟的话,我疑惑,我是不是在希望用这样的行为来获得妈妈的认可?就好像小孩子做了妈妈认为该做的事,获得赞赏? 我想起初中,开始长个,饭量增大,记得有一次中午我吃了三碗饭,可是下午上课一会我就开始肚饿,那种肚饿的感觉,太难受,心慌慌的什么都不想做。只想找吃的,然后开始怨恨妈妈,后来在我回忆这段生活时,我甚至有向同学诉苦,说妈妈不给我吃饱。 直到现在我才发现,记忆有可能是会骗人的,我明白,妈妈没有虐待过我,她照顾我身体安好。可是,即使道理明白,有些不知名的东西还在,请问老师我该如何做,如何正确的对待食物和自己的身体?小丫头: 吃喝拉撒还有性,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当我们谈论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谈的永远都不是这些东西。食物对我们有很多象征的意义。比如说在你的世界里,食物好像和好几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垃圾桶、心慌慌的饥饿、还有对妈妈的愤怒。 我曾在机场上看过这么一幕,妈妈拿着水对大概6岁的孩子说,宝贝你渴了。孩子说,我不渴。妈妈坚持说,不你渴了;孩子坚持说,我不渴。双方僵持了一分钟后,孩子屈服了,喝了水。 这样的场景其实很常见,常见到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熟视无睹的情况,甚至还会有人说,这个妈妈多么体贴自己的孩子啊。但如果有人问一句:到底是谁渴了?是妈妈渴了,还是宝宝渴了?我们的答案是什么?我们能确定的是,这个孩子不渴。 一个六岁的孩子足以判断自己到底渴还是不渴;那么为什么妈妈还要坚持?在这个场景中,妈妈的感觉覆盖了孩子的感觉。妈妈说了很多话,可是其实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我比你更懂你,你的感觉是不做数的,你的感觉我做主。 在这个妈妈的世界里,孩子不是具有独立性的个体,而是一个她身体的延续,所以你是不会问嘴巴到底有什么感觉,因为嘴巴没有自己的生命的意志。 我们从小到大,如果想要长大,就必须要认同自己的父母,但是这种认同过程中有一种危险,那就是认同到没有自己的生命意志。如果妈妈从小是饿大的,当她不停地让孩子吃饭的时候,在孩子的食管里虽然塞满了食物,可是她却把对于饥饿的恐慌与焦虑都一并塞到了孩子的嘴巴里。 我曾在某年高考时路过一个学校,一个妈妈对孩子语速飞快地说:“儿子千万别紧张,千万别害怕,千万别慌张,千万……”我看到孩子的眉头越来越紧,最后哭出声来。 其实妈妈说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妈妈说这些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我看到妈妈的脸色发白,看上去随时要倒下,她给孩子传递的是多么强烈的恐惧,这些所谓的安慰的话的潜台词其实:儿子你千万要考好,否则妈妈不能活了。这样巨大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怎么能不紧张? 所以我们就在做非常悖论的事情,妈妈为了让孩子不再饥饿,而将饥饿的感觉传递给孩子,为了让孩子不再紧张,而让孩子承受来自父母巨大的压力。我们说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说那一刻的潜台词是什么。 我认为你说的没错,你的妈妈在让你得到丰衣足食生活的同时的确饿到你了。饿你的是什么呢?饿你的是安全感、控制感和你自我的边界。当你的胃不再属于你,而属于家庭,成为家庭的垃圾桶的时候,你就丧失了自己的边界,而一个人没有自己的边界可以守的时候,就自然会面临巨大的安全感的挑衅。 我们的衣服是我们的边界,我们的胃也是我们的边界,我们的感觉也是我们的边界。现在你的胃似乎承担了太多的功能,它丧失了饱与饿的真实的边界,但却承载了另一个世界的边界——就是你的焦虑感。 当你开始上课的时候,也许是你对学习产生焦虑的时刻,而这就会提醒你,你需要更多的食物让你觉得安全——这恰恰是妈妈反复训练你的一种思维。其实,食物就是食物,胃就是胃,但当我们混淆了自我的边界时,它们就开始象征着我们的内心世界。除非我们可以面对我们的内心,它们才会不会过度承载不必要的功能。 我觉得也许你到了一个阶段——那就是结束用你的胃来表达你的情绪的时刻,而开始真正的探索你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虐待,你在皮肉上看不见,你也从家庭的过往中看不见。 就像我开始说的那个机场的一幕“温馨”的场景,但往往就是这种“司空见惯”的对孩子的边界的入侵,让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存在的危机”。当他们长大的时候,他们需要回头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建立自己的边界。对你来说,也许这只是一个你寻求自我的一个开始,祝福你! 饲料桶 普拉松饮水器 皇冠现金网 乳头式饮水器 皇冠现金网 皇冠现金网
为什么我们内心有空洞?
我曾在机场上看过这么一幕,妈妈拿着水对大概6岁的孩子说“宝贝你渴了”。孩子说,我不渴。妈妈坚持说“不,你渴了”;孩子坚持说,我不渴。双方僵持了一分钟后,孩子屈服了,喝了水。
老师,你好!
我是在微博上与老师结缘的,看到你不辞辛苦地为那么多的人答疑解惑,而我也在刷博中明白了些许。
而我今天想问老师的是:如何减轻自己对食物的依赖?我其实也并不能确定自己对食物是否是真正的依赖或是什么,我举个例子,让作为旁观者的老师来看看。
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吃粽子,有素馅也有肉馅,我喜欢吃素馅,当我把我的吃完了,而朋友们也不喜欢吃肉馅,想要将粽子扔掉时,我觉得好可惜,就自己吃掉了。其实当时的我并不喜欢吃肉的,可是我觉得可惜,进垃圾桶还不如进我的肚子。
这样的例子发生了很多,有时候甚至是撑得不行了,还是要吃,还是觉得扔掉好可惜。然而吃多身体难过,就会很厌恶自己,责备自己,明明知道吃多了很难受为什么还是要不停的吃?
然后就是挫败感,难过沮丧。这两天突然意识到,我害怕将食物扔进垃圾桶浪费掉,可是我好像是把自己的胃当做了垃圾桶。
当我在给老师写信的同时,我突然想到我的妈妈,她们的年代食物匮乏,而我小时侯家里也比较穷,
“不能浪费粮食”好像是妈妈一直教育我和弟弟的话,我疑惑,我是不是在希望用这样的行为来获得妈妈的认可?就好像小孩子做了妈妈认为该做的事,获得赞赏?
我想起初中,开始长个,饭量增大,记得有一次中午我吃了三碗饭,可是下午上课一会我就开始肚饿,那种肚饿的感觉,太难受,心慌慌的什么都不想做。只想找吃的,然后开始怨恨妈妈,后来在我回忆这段生活时,我甚至有向同学诉苦,说妈妈不给我吃饱。
直到现在我才发现,记忆有可能是会骗人的,我明白,妈妈没有虐待过我,她照顾我身体安好。可是,即使道理明白,有些不知名的东西还在,请问老师我该如何做,如何正确的对待食物和自己的身体?
小丫头:
吃喝拉撒还有性,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当我们谈论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谈的永远都不是这些东西。食物对我们有很多象征的意义。比如说在你的世界里,食物好像和好几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垃圾桶、心慌慌的饥饿、还有对妈妈的愤怒。
我曾在机场上看过这么一幕,妈妈拿着水对大概6岁的孩子说,宝贝你渴了。孩子说,我不渴。妈妈坚持说,不你渴了;孩子坚持说,我不渴。双方僵持了一分钟后,孩子屈服了,喝了水。
这样的场景其实很常见,常见到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熟视无睹的情况,甚至还会有人说,这个妈妈多么体贴自己的孩子啊。但如果有人问一句:到底是谁渴了?是妈妈渴了,还是宝宝渴了?我们的答案是什么?我们能确定的是,这个孩子不渴。
一个六岁的孩子足以判断自己到底渴还是不渴;那么为什么妈妈还要坚持?在这个场景中,妈妈的感觉覆盖了孩子的感觉。妈妈说了很多话,可是其实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我比你更懂你,你的感觉是不做数的,你的感觉我做主。
在这个妈妈的世界里,孩子不是具有独立性的个体,而是一个她身体的延续,所以你是不会问嘴巴到底有什么感觉,因为嘴巴没有自己的生命的意志。
我们从小到大,如果想要长大,就必须要认同自己的父母,但是这种认同过程中有一种危险,那就是认同到没有自己的生命意志。如果妈妈从小是饿大的,当她不停地让孩子吃饭的时候,在孩子的食管里虽然塞满了食物,可是她却把对于饥饿的恐慌与焦虑都一并塞到了孩子的嘴巴里。
我曾在某年高考时路过一个学校,一个妈妈对孩子语速飞快地说:“儿子千万别紧张,千万别害怕,千万别慌张,千万……”我看到孩子的眉头越来越紧,最后哭出声来。
其实妈妈说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妈妈说这些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我看到妈妈的脸色发白,看上去随时要倒下,她给孩子传递的是多么强烈的恐惧,这些所谓的安慰的话的潜台词其实:儿子你千万要考好,否则妈妈不能活了。这样巨大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怎么能不紧张?
所以我们就在做非常悖论的事情,妈妈为了让孩子不再饥饿,而将饥饿的感觉传递给孩子,为了让孩子不再紧张,而让孩子承受来自父母巨大的压力。我们说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说那一刻的潜台词是什么。
我认为你说的没错,你的妈妈在让你得到丰衣足食生活的同时的确饿到你了。饿你的是什么呢?饿你的是安全感、控制感和你自我的边界。当你的胃不再属于你,而属于家庭,成为家庭的垃圾桶的时候,你就丧失了自己的边界,而一个人没有自己的边界可以守的时候,就自然会面临巨大的安全感的挑衅。
我们的衣服是我们的边界,我们的胃也是我们的边界,我们的感觉也是我们的边界。现在你的胃似乎承担了太多的功能,它丧失了饱与饿的真实的边界,但却承载了另一个世界的边界——就是你的焦虑感。
当你开始上课的时候,也许是你对学习产生焦虑的时刻,而这就会提醒你,你需要更多的食物让你觉得安全——这恰恰是妈妈反复训练你的一种思维。其实,食物就是食物,胃就是胃,但当我们混淆了自我的边界时,它们就开始象征着我们的内心世界。除非我们可以面对我们的内心,它们才会不会过度承载不必要的功能。
我觉得也许你到了一个阶段——那就是结束用你的胃来表达你的情绪的时刻,而开始真正的探索你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虐待,你在皮肉上看不见,你也从家庭的过往中看不见。
就像我开始说的那个机场的一幕“温馨”的场景,但往往就是这种“司空见惯”的对孩子的边界的入侵,让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存在的危机”。当他们长大的时候,他们需要回头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建立自己的边界。对你来说,也许这只是一个你寻求自我的一个开始,祝福你!